HR 應該必修的『系統學習』觀:從知識堆疊到邏輯建構的轉化之路

人資小週末

2025-07-07更新

HR 應該必修的『系統學習』觀:從知識堆疊到邏輯建構的轉化之路

HR 應該必修的『系統學習』觀:從知識堆疊到邏輯建構的轉化之路
人資小週末

# 人資小週末

# 系統學習

「你學會的那些HR知識,能解釋一個制度為什麼會失效嗎?」 「當你說『這個制度不錯』時,你指的是它在什麼邏輯下有效?」 「你說你學過績效管理,那你能說清楚這套制度的本體論與應用邊界嗎?」

起問:學了很多,為什麼還是提不好案?

「你學會的那些HR知識,能解釋一個制度為什麼會失效嗎?」 「當你說『這個制度不錯』時,你指的是它在什麼邏輯下有效?」 「你說你學過績效管理,那你能說清楚這套制度的本體論與應用邊界嗎?」

深夜的簡報與你遲來的自我解釋

有沒有那麼一個夜晚,你坐在投影機前,不斷來回調整隔天內訓的簡報頁面?

一邊調整著圖卡字型大小,一邊腦中反覆浮現白天那位年輕同事提出的問題:「為什麼我學了這麼多課,還是覺得提案提不好?」

你當下或許沒回應,但那句話像一根針卡在腦裡,直到現在還在隱隱作痛。你越來越明白,也許HR與知識工作者最該補的,不是課程數量,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理解力,一套能整合、能轉譯、能行動的內在邏輯。

這東西,不在證照裡,也不在網紅講師的熱搜技巧包裡。而是在我們大腦固有的功能裡,它叫做:系統學習觀

那次失敗的薪酬提案:你的數據,老闆聽不懂

你是不是也曾經歷過這種場景?一場關於薪酬制度調整的內部簡報會,你用盡心力將 PowerPoint 做得華麗清晰,鉅細靡遺地列出每一筆薪資比對數據、競業分析、員工滿意度調查結果。

你以為這就是專業,結果簡報才剛開始沒三分鐘,老闆就問你:

「你要我們調薪,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?」

你瞬間語塞。因為你根本沒想過這些資料背後的邏輯,也沒把提案的起點與終點拉出一條清楚的線,只是一味堆疊他人的方法與格式。

從那一刻起,你才真正體會:知識不是學會,而是要整合進邏輯系統中,才能變成你自己的東西。

你的『知識地圖』在哪裡?

系統學習,不是先學一點 A,再學一點 B,而是先建出一張屬於你的邏輯圖譜。

打個比方,當你規劃績效制度時,不能只從KPI或OKR兩種工具中選一個硬塞進企業,而是要從上位概念開始思考:此階段的企業到底要管理的是流程?文化?組織設計?還是動機結構?

你用什麼邏輯切問題,決定你最後會選什麼工具。你越能在學習前看見結構,越能讓工具發揮真正的力量。

書不是用來背,是用來定義問題與破解問題的

想想最近一次你參加內部讀書會的經驗

你是否也曾這樣:為了精進自己,選了一本談行為經濟學的書加入讀書會,滿心期待能「學到些什麼」。

但當輪到你發表心得,你脫口而出的卻是——

「我覺得這本書可以幫助我理解員工不主動回報問題的原因。」

這樣的回答乍聽之下好像很有感,但其實潛藏著一個很大的盲點:

你說的是「感覺」,而不是「推論」;

你傳達的是「印象」,而不是「理解」。

這兩者之間的差異,正是系統學習與零碎記憶的分水嶺。

如果你真正進入系統學習的狀態,你應該能清楚指出:

這個觀察現象,可能是「損失厭惡效應」作祟?

還是「系統一與系統二的自動與遲延決策機制」在發揮作用?

你能夠對應到理論、定位出問題、甚至評估這個知識模型的適用情境。

而不是只停在一層模糊的直覺,用「我覺得」來包裝「我其實不確定」。

你可以從感覺開始,但不能停在感覺。

這正是系統學習的第二個原則

感覺不是觀點

你必須知道每一個你說出口的見解,它的理論來源是什麼、知識背景是什麼、應用邊界在哪裡。

這樣你才會開始從一個「學知識的人」,變成一個「能整合知識來定義與解決問題的人」。這才是學習的進化。

學習前先問:你真的知道問題是什麼嗎?

HR 的專業不是建立在技能,而是建立在你能不能看清楚「問題是什麼」,然後推回去找到「要獲得哪類知識」來解這個問題。

當團隊內部協作失靈,你選擇報敏捷課程,還是翻開群體心理學、非暴力溝通與文化摩擦理論?知識選擇權本身,就是你是否具備系統學習觀的直接證據。

那場新人訓練:你的流程設計背後缺了什麼?

你還記得你第一次設計 onboarding 流程嗎?

你可能做得鉅細靡遺,連桌牌設計、印刷物、分時段安排都無懈可擊。但你是否曾自問:「這套流程的設計目的,是在解決什麼樣的心理與文化問題?」假如你沒有一個明確的行為目標與轉化邏輯,那你做得再漂亮,也不過是形式重演罷了。

系統學習要求你能逆推:從問題出發,從設計回頭檢視每一個環節的因果連結。

HR 的真正角色是邏輯的轉譯者

你不只是執行者,而是邏輯的轉譯者

系統學習會讓你開始有一種跨維度整合的能力。當你遇到制度問題時,你會試著把它轉化成學習命題;然後再把這些命題抽象為方法論框架。只有這時,你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策略夥伴。

不要只背「敏捷流程」或「教練模型」,去搞清楚這些工具背後的知識譜系與心理假設。你一旦能建立起這種知識-行動-反思的迴路,你就脫離了那種「用完即忘」的學習悲劇。

建構屬於你自己的系統學習閉環

如果你真的想讓學習內化為專業,你需要建立一個閉環模型:

一、先釐清問題與現象; 二、拆解出問題背後的理論結構與概念模型; 三、蒐集工具、案例,但先不著急用; 四、模擬實作、角色扮演或假設推演,並透過與同儕對話來驗證自己的理解; 五、反思回顧並紀錄學習過程,寫出屬於你自己的小白皮書。

老 HR 的本能式提問能力,你也可以有

你也許羨慕那些老 HR,總能在複雜情境中反應迅速、提問精準。其實那不是天賦,而是邏輯記憶。他們之所以能問出:「你升遷這個人,是為了解決什麼樣的組織問題?」是因為他們早已無數次在腦中模擬過制度與人之間的博弈。

你只要願意開始從「制度→邏輯→人性」這條路徑去思考,你也能培養出這樣的本能。

如何在團隊中打造系統學習文化?

你不只要自己具備系統學習觀,更要推動整個HR團隊轉向。你可以從三件事開始:

一、設立跨部門的觀點共構工作坊,透過實戰討論讓知識交錯進化; 二、讓每位HR寫內部觀點備忘錄,而不只是SOP清單; 三、把失敗案例變成共學素材,建立知識來自現場的迴圈。

你願不願意為自己造橋?

你還記得那個年輕HR問你的問題嗎?

「為什麼我學了這麼多,提案還是提不好?」

其實答案一直都在你心中——因為妳不是學得不夠,而是學得沒有連起來。妳學的是一座座的孤島,還沒造橋。所以,你願不願意現在就動手,為自己一點一滴開始造橋?

那座橋,就叫做系統學習。

真正的 HR 專業,不是你知道多少方法,

而是你能不能判斷「這方法適合用在哪個脈絡、用什麼邏輯、怎麼推進」。

這才是人資的骨幹。而這個骨幹,不靠熱情堆砌,也無法速成,只能靠你一段一段,用思考與實踐,自己踏出來。

#以對話引導思考_以論辯形塑觀點

文章由人資小週末授權使用

系統化學習,搭配系統化管理,創造 HR 雙贏

分享至:

熱門文章

最新文章